Rökkr
羅克爾神系
羅克爾可以被描述為北歐神話中的夜之側(Nightside)神祇,這些原初的存在早於人們較為熟悉的亞薩神族(Æsir)與華納神族華納神族(Vanir)。羅克爾通常代表著火焰、寒冰、死亡與冥界等原始概念的靈體,並可與希臘神話中的泰坦(Titâns)或閃族神話中的拿非利人(Nəphīlīm)相提並論。屬於這一類神祇的包括:赫爾(Hel,死亡與冥界女神)、耶夢加得(Jörmungandr,世界巨蛇)、芬里爾(Fenrir,宇宙之狼)、洛基(Loki,詭計之神)、安格爾 波達(Angrboða,母神與塞德爾Seiðr魔法的教師)、史爾特爾(Surtr,火焰巨人)以及尼德霍格(Níðhöggr,大地之龍)。

暮光
Rökkr的意思是「黃昏」。因此,「Ragnarök」即是指「諸神的黃昏」,這一含義在德文譯名「Götterdämmerung」中也隱含其中。在這個語境中,黃昏象徵著阿斯嘉特(Ásgard)諸神權勢的衰落,舊日的羅克爾神族得以回歸。雖然羅克爾神族可以被視為象徵吞噬亞薩神族的黑夜,但更精確地說,祂們體現的是黃昏本身的靈體。正是在黃昏時分,夜之女神那漆黑的身軀升起於天空,而作為星辰與星座的羅克爾諸神,則顯現在她的形體之上。
黃昏與其對應的黎明——這兩個階段皆包含於曙暮光(Dämmerung,Twilight)一詞之中)——是世界最為生機勃發的時刻:夜行生物在這一刻甦醒,迎接嶄新的黑夜,而晝行生物則在入眠前綻放最後的活力。這是每日「帷幕變薄」的時刻,夜之世界與晝之世界在短暫的瞬間內同時並存。正是在這一刻,黃金太陽(Golden Sun)與午夜太陽(Midnight Sun)的光輝交錯,可瞬間窺見。正是因為這種超自然的光芒,黃昏與黎明成為色彩最為鮮明、最具神秘性的時刻。
因此,黃昏是諸界交會的時刻,無論是晝與夜、冥界與天界、因果界(Causal)與非因果界(Acausal),還是生與死。這個黃昏之境既屬於兩界,又同時超越於兩者之外。而這正是哈加祖薩(Hagazussa,樹籬坐者,亦即「籬間之人」)的領域。哈加祖薩是赫爾在老嫗形態下的頭銜,而這也是「hag」(老巫婆)一詞的來源,同時也是黑暗女神的信徒之一種稱號。自新石器時代直至近代,樹籬/籬笆一直用來保護並界定聚落的範圍,因此,籬間之人則象徵一種橫跨兩界的存在——一隻腳踏在日常生活的現實之中,一隻腳則踏入靈性的領域。「Hagazussa」一詞是現代德語「Hexe」(女巫)一詞的詞源,並與「Tunrida」(圍籬騎者)在概念上相同。
黃昏所受到的重視不僅限於哈加祖薩,它也是異教世界觀中的一個關鍵特徵。與我們現代對日間時間的認知(即一天從黎明開始)相反,異教歐洲人認為一天是從黃昏開始,並在日落時結束;夜晚是先於白晝的。這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解釋了為何在異教的節日中,前夕(Eve)會被特別強調。節日似乎是從前一晚開始,因為夜晚是節日一天的開始。
黃昏每年都在像是夏末節(Samhain)這樣的節日中得到體現,在這一天,這個世界與死後世界之間的面紗為夜晚所撕開。夏末節由女神莫德古德(Móðguðr)統治,但另一位黃昏女神是辛杜爾(Sindur),她是瀾(Rán)的九個女兒之一,負責轉動世界的磨輪。辛杜爾是日落時填滿天空的紅色,並在黃昏的巨大時刻——諸神的黃昏時,用血紅色的顏色將天空染紅。此外,在印度達克希涅斯瓦寺(Dakshineswar Kali Temple)中,硃砂痣(Sindoor)是用來標記迦梨(Kālī)信徒的神聖朱紅色膏狀物。
陰影
Rökkr的意思是「陰影」。因此,「Ragnarök」即是指「神祇進入陰影的過程」。不過,雖然羅克爾可以被視為吞噬阿斯嘉特諸神的黑暗,但祂們更準確地應該被視為陰影:這是由非因果黑暗所發出的因果顯現。只有透過凝視陰影,才能窺見那位女神的無邊黑暗浩瀚。
陰影是靈魂。它是內在存在的可見證據。對埃及人來說,人類的七個靈魂之一就是「陰影」(Shuyet,是自我形象的反映,常常在倒影中出現)。這一觀念在古典世界中也有所呼應,當時靈魂被稱為「Umbra」(陰影),死後會前往陰影之地。在那裡,陰影由雲朵女神涅斐勒(Nephélē)迎接,並且因她的冥界特質而使她與黑卡蒂(Hecate)和波瑟芬妮(Persephónē)有聯繫,儘管她也被視為赫爾的一種形式。她也是光明少女赫勒(Héllē)的母親。
羅克爾形式的陰影之地是尼福爾海姆(Niflheim),由赫爾以她的名字尼福爾(Nifl)統治。尼福爾一詞幾乎是羅克爾的另一種形式,具有多層次的意涵,包括雲、模糊、不清、霧、霾和黑暗(在古高德語中表現為「Nebul」、古撒克遜語則是「Nebal」、德語中為「Nebel」)。尼福爾和涅斐勒具有相同的意義,因為兩者分別代表赫爾和赫拉(Hḗrā)所象徵的黑暗和陰影。這類女神的形象也可以在埃及神話中找到,例如暗黑的奈芙蒂斯(Nephthys),她是賽特(Set)的妻子(賽特的羅克爾對應是史爾特爾),同時也是冥界和日落的女神。在閃族傳說中,墮天使拿非利人是先於摩西(Moses)的女神奈費什(Néphesh)的子女,她被稱為世界的靈魂,並與光明的謝基那(Shekinah)成對。像拿非利人這樣的孩子也屬於尼福爾-赫爾,並被稱為尼夫倫加(Niflungar),而這個名字更為人熟知的是尼伯龍根(Nibelung)。
在尼福爾海姆,所有的存在都以陰影的形式顯現,因為它們是透過尼福爾-赫爾的眼睛顯現的,她是面紗的主宰。對她來說,所有人類和神祇的奮鬥都是短暫且徒勞的(這是洛基所教的內容,但祂以帶有幽默感的方式表達),因此如同陰影一般匆匆而過。這個偉大的謎團在於,尼福爾海姆是人類世界(Midgard,又稱中土)和所有九個世界的縮影(Microcosm,微觀宇宙),所以當人類或神祇以為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時,實際上他們只是如同陰影一般地經過。尼福爾-赫爾是世界靈魂,而從她的子宮中誕生的巨人羅克爾,則是所有存在的陰影靈魂;所有巨人種族:拿非利人、古典的泰坦,以及印度教的仙人(Rishi),都是靈魂的力量,從女神的血液中獲得滋養。
另一位陰影女神是絲卡蒂(Skaði),她的化身是掌管未來的命運女神斯庫達(Skuld)。從絲卡蒂的名字中,我們衍生出哥德語 Skadus、現代德語Schatten、古英語Sceadu、古北歐語Skuggi,還有現代英語 Shadow。值得注意的是,絲卡蒂這個名字與印度教的靈魂女神夏克提(Shakti)相似,因為絲卡蒂是洛基之為濕婆(Shiva)的夏克提。她是啟發靈魂(德語中的「Seele-soul」具有女性屬性),若沒有她,宇宙便會停滯不前。 女神的愛人尋求靈魂,同時以婦人薩爾德(Frau Salde)的形態顯現,以便成為塞利格(Selig,德語中意味著幸福、極樂)。世界尋求在世界靈魂絲卡蒂中找到遺忘,她作為陰影將世界和諸神帶入黃昏之中。她將一切帶入虛無的陰影中,進入她七重圍牆的陰影之地斯卡斯(Scath),即尼福爾海姆。
黑暗
Rökkr的意思是「黑暗」。這種黑暗隱含在黃昏和陰影之中。只有在赫爾與羅克爾的黑暗中,我們才能希望去除圍繞我們的每一層幻象,並直面一切即是虛無,虛無即是一切的真相。
羅克爾的黑暗是進入金倫加鴻溝(Ginnungagap)深淵的終極體驗,在這裡所有潛能、所有物質、所有命運,處於一種同時擴張又集中狀態。進入金倫加鴻溝的旅程,等同於回到宇宙的子宮及其滋養的黑暗,因為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於女神的黑暗子宮,就像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是從個體的黑暗子宮中誕生一樣。隨著生命的結束,這些個體的生命也再次回歸到女神的黑暗中:大地。
金倫加鴻溝虛空黑暗的延伸是從深淵中升起的夜晚,它既是黑暗的發散物,也是黑暗子宮本身的一種形式。我們知道這個黑暗子宮為赫拉(Hela)以女神諾特(Nótt)的形象所展現,每晚她的黑色身軀升上天空,使世界進入沉睡;她在埃及神話中與女神努特(Nut)相呼應,在希臘神話中則是倪克斯(Nýx)。
黑暗支撐著我們的現實。它不僅僅是我們可以承認後隨即遺忘的事物,正如心理學所認為的那樣,因為它無處不在。想一想,我們所解釋為白晝或光明的,其實只是黑暗被短暫遮掩的表現。黑暗才是自然的、永恆的狀態,而光(無論是火焰還是星辰)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掩蓋黑暗,直到它的生命熄滅。因此,我們其實一直被黑暗包圍,只是我們的眼睛(僅對光作出反應)未能看見這一點。當我們承認這個黑暗時,我們便能意識到我們永遠存在於女神的子宮內,存在於金倫加鴻溝的虛空中,然而只有在夜晚或深空領域,她才會向我們揭示與顯現。
即便是一些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形式也已經意識到神聖的核心是黑暗。亞略巴古的偽狄奧尼修斯(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說,神聖真理的奧秘隱藏在光明之外,在「那種寧靜的黑暗中,這種黑暗在秘密中顯現」。德國神秘主義者艾克哈特·馮·霍赫海姆(Eckhart von Hochheim)也談到神聖就是黑暗,我們在此將他所說的「神」替換為我們的黑暗女神,並將其改述為:「赫爾是完全的黑暗——黑暗背後的黑暗,超本質(Superessential)的黑暗。赫爾的黑暗是奧秘的黑暗。最終的結局是什麼?那就是永恆女神本體的黑暗之謎,它是未知的,從來沒有被知道過,也永遠不會被知道。這個女神本體的謎如此深邃,甚至赫爾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無論人們如何描述赫爾,她都不是那樣的;赫爾的真正本質,恰恰是我們無法描述的部分,而非我們試圖說出來的那個形象」。
在女神的黑暗中,唯一存在的光是無法想像的黑暗之光(因為虛無包含了一切事物作為一體)。這種黑暗之光在黃昏中有所預示,這時兩個世界在黑與金雙重太陽的光芒下融合,創造出一種融合的「影光」(Shadowlight)。影光是靈魂(即影子)的火花,而尼夫倫加尋求在無知之雲的女神體內喚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