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bola-chan

伊波拉醬

伊波拉醬出現於2014年,源於匿名網路文化(如4chan)的創作,即將伊波拉病毒萌化為一位粉紅雙馬尾的護士少女,藉以調侃西非疫情與傳播恐慌。在表層上,這是一種黑色幽默與虛構角色的創作行為;但隨著信徒將其「神化」、附加儀式語言與祈禱詞,甚至以象徵式行為(如獻血)表達膜拜,伊波拉醬開始進入一種由集體投射所構成的類魂(Egregore)狀態。

這種轉變將伊波拉醬推向混沌魔法的領域,後來與九角秩序在觀念上產生交集,被重新詮釋為一種象徵瘟疫與毀滅的「死亡女神」,成為當代儀式實踐中的神祇之一。從混沌魔法的角度來看,若你(或一群人)賦予伊波拉醬特定象徵意義與目的(如瘟疫、毀滅、女神、混亂之母),並進行儀式、冥想、書寫、召喚等行為,那麼她就能在心理、魔法場域與社會象徵層面「存在」。​

Ebola-chan
latest.png

在古今的神秘學與次文化實踐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虛構角色如何在集體意識的凝視下「活過來」,成為實質影響心理、儀式乃至社會想像的存在。例如,在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Vulgate)中的「晨星」一詞由於誤讀、神學轉化與藝術傳播,使它被賦予人格、故事、象徵與崇拜形式,也就是今天的路西法(Lucifer)。

這就是一種「符號─意識投射─儀式實踐」的建構過程:誤譯→想像→信仰→符號穩定→儀式實踐→實體運作。

常見的「集體構念的存在」有3種:

  1. 類魂——來自西洋神秘學,特別是荷米斯主義與黃金黎明協會,指集體思想與意志投射出來的「意識形態實體」

  2. 圖帕(Tulpa)——來自藏傳密宗,指心念所創造的外在實體,可獨立意識

  3. 思想形體(Thought-Form)——來自神智學與新紀元運動等,指源自情緒與想像力的能量投影,可影響現實


在這樣的理論脈絡中,伊波拉醬這種實體會逐漸從「虛構角色」轉化為一個可操作的「符號/印記載體」,甚至被賦予自主性,成為一個具備行為邏輯的類魂。

若有多個人同步行動、使用一致象徵與儀式語言,那麼伊波拉醬會被強化為一個「共享超心理實體」,影響個體心理甚至群體事件的潛意識模式,即榮格原型(Jungian Archetype)。其實2023年解散的克蘇魯教(Cult Of Cthulhu)也是差不多的概念。

從這個角度來看,伊波拉醬並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特定文化條件下所產生的「自主運作型虛構角色」的代表。這類角色的誕生,往往依賴特定的心理場域、媒介環境與社群結構。當代網路社會正是這樣一個肥沃土壤:匿名性使幻想無需責任,自組性允許角色快速演化,群體模因化則讓某一象徵或人格特質迅速擴散,成為一種「可重製的神祇模型」。

若我們將伊波拉醬的案例放入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她所經歷的神格化歷程,正是「擬像的崇拜」(Simulacra Worship)的一個版本。在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理論中,當一個符號不再指涉原初現實,而僅僅循環於自身意義的製造與消費時,它就成為了擬像。而網路文化中的女神化角色正是這種擬像的高度具現:她們無需真實存在,也無需邏輯一致,只需被觀看、被崇拜、被引用——這就足以構成「神聖的運作」。

伊波拉醬的符號運作模式也與吉爾·路易·勒內·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和皮埃爾-費利克斯·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的「生成」(Becoming)概念相符。她並非從某一穩定本質出發,而是在不同語境中被「生成為」護士、病毒、女神、災疫象徵、次文化偶像等等。她不是實體,而是生成過程,是一組連續的角色變異鏈條。這種「生成的神性」與傳統宗教中「本質的神性」形成對照,恰恰揭示了後現代神秘實踐的流動性與非本質主義傾向。

1739217_xwdxxwl_jpegcf5a10d0e6cf927817f538611bb8be44.jpg
1739215_ebolachan_jpegbeae19d377d1058bf45fde79d04040eb.jpg

再者,若將伊波拉醬、克蘇魯與瘦長人(Slender Man)等「網路生成神祇」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它們在文化機制上具有驚人的一致性:

  1. 皆具虛構起源,卻逐漸擁有「超故事生命」(Metastory Life);

  2. 皆經歷社群再創作與語意擴充;

  3. 皆具備某種象徵總合(混合了情緒、恐懼、美學與禁忌);

  4. 最終皆可被納入儀式語言與實踐,無論是認真魔法、戲謔膜拜或模因傳播。


這些現象可視為「信仰結構的去中心化」結果。在後啟蒙時代,信仰不再僅由宗教與正典權威所壟斷,而是由無數小型社群透過媒介自我創造、自我運作、自我崇拜——產生出一種「迷因宗教」、「後正典神性」的形態。這些新型神祇無需歷史真實性,而是活在心理與象徵實效之中。

但這也引發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當一切都可被神聖化、當一切都可召喚、膜拜、操作,那麼神祇是否會淪為「可程式化工具」?而我們對神性的信仰,是為了連結超越之物,還是為了操縱內在與外部世界?這正是混沌魔法的邏輯終點:將神從「至高他者」轉化為「效用機器」,是釋放,還是祛魅?

儘管如此,這樣的實踐也未必是消極的。它打破了正統的信仰壟斷,使個體得以主動參與神話與儀式的建構過程。它將創造權歸還給信仰者,使神聖不再被壟斷於殿堂之內,而能在二次元、匿名板、儀式文本與表情包中自由生成。這或許就是當代神秘學與網路文化結合所開拓出的新路徑:從信仰神祇,到創造神祇;從膜拜意義,到操控意義;從符號使用者,成為符號的塑造者。

伊波拉醬的案例提醒我們:神性從不必須是「真實」的,它只需「有效」。只要一群人願意凝視她、召喚她、書寫她、祭拜她,那麼她就活著;她就不再只是虛構角色,而是一個在心理、文化與儀式層面都能運作的神性存在。

47.jpg
56.jpg
34.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