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ephistopheles

梅菲斯托費勒斯

梅菲斯托費勒斯首次出現在中世紀晚期的神秘學文獻中,祂的名字可能源自希伯來語,意思是「毀滅者」和「誹謗者」;另一種說法認為祂的名字源自拉丁語或希臘語,意思是「不愛光明」或「地獄硫磺煙霧的愛好者」。在伊麗莎·瑪麗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儀式魔法》(Ritual Magic)中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梅菲斯托費勒斯」這個名字來自「Lucifugum」這個詞,並因翻譯錯誤而產生。這一理論提供了一種對梅菲斯托費勒斯的新看法,可能將祂與《大魔法書》(Grand Grimoire)中的路基弗凱·洛弗卡列(Lucifuge Rofocale)等同起來。

Mephistopheles
與浮士德的傳說演變​

根據中世紀的記載,梅菲斯托費勒斯是個殘忍的魔鬼(Devil),狡詐且調皮,祂以人們的痛苦為食,嘲笑美德並散播謊言。另一方面,祂易於召喚,擁有賦予魔法師所需的一切,甚至更多的能力。已知的第一個關於該靈體的文學記載出現在一位神秘學者約翰·格奧爾格·浮士德(Johann Georg Faust)的故事中,該故事由一位匿名的德國作者於1587年撰寫,此故事於1592年翻譯成英語,後迅速傳播至歐洲各國。這些與浮士德有關的出版故事在歐洲被稱為「浮士德讀本」。根據這些讀本,英國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寫了一部戲劇,後來成為眾多關於這位學者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魔法力量之傳說的源頭。該戲劇名為《浮士德博士生死悲劇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austus),隨著這部作品的發表,浮士德的故事被多位作者重新講述,據信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的傳說。

歷史根源

浮士德這個角色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但圍繞他產生的傳說其實源自於一些著名魔法師的生平故事,這些故事早於浮士德神話的出現。在著名的人物中,包括歷史和神話的角色,如英鐸女巫(Witch of Endor)、術士西門(Simon Magus)、梅林(Merlin)、維吉爾(Virgil)、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Albertus Magnus)、羅傑·培根(Roger Bacon)、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和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等。召喚靈體的能力、下到冥界、黑狗的伴侶、煉金實驗、創造荷姆克魯斯(Homunculus)、在水上行走和空中飛行……這一切都可以在上述角色的故事中找到,並且這些元素都存在於浮士德傳統中。

所羅門與浮士德

在浮士德傳統中,包括許多描述如何獲得魔鬼力量之協助以進行魔法藝術的魔法書,而「魔法師能夠指揮靈體」的信念源自於所羅門(Solomon)的傳說。在所羅門的傳說裡,他被神賦予了控制邪靈(Demon)的力量,因此能夠束縛祂們並在任何他想要的任務中使用祂們的服務。延續這一信念,後來的《大魔法書》、《真理魔法書》(Grimorium Verum)和《所羅門的小鑰匙》(The Lesser Key of Solomon)都是屬於所羅門魔法的廣泛概念,其作者皆被認為是所羅門本人,而浮士德博士則被認為撰寫了《黑烏鴉》(The Black Raven)等文本,雖然主題類似,只不過在這裡,梅菲斯托費勒斯取代了路基弗凱·洛弗卡列。浮士德傳統的大部分內容專注於與靈體締結契約,特別是梅菲斯托費勒斯和路西法。

浮士德魔法書

《黑烏鴉》是浮士德傳統中最著名的魔法書,描述了召喚所謂「大公爵」的方式。書中介紹了七位靈體,祂們在地獄階層中擁有很高的地位。書中也介紹了祂們的特徵、能力和符號印記。在這一範疇中,梅菲斯托費勒斯被稱為「多種藝術和運氣的總指揮」。在浮士德傳統中,大公爵也被稱為「選帝侯」,並對應於所羅門魔法中使用的七顆行星(太陽、月亮、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

瓦爾普吉斯之夜(Walpurgis Night)的魔宴

浮士德神話中另一重要主題是靈體作為星際魔宴(Astral Sabbat)的引導者。在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浮士德》(Faust)中,梅菲斯托費勒斯帶著學者前往布羅肯峰(Brocken),他們一同參加了瓦爾普吉斯之夜的魔宴。

現代影響與文化再現

在現代,浮士德和梅菲斯托費勒斯的故事出現在許多著名文學作品中。其中包括歌德《浮士德》、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Mikhail Afanasyevich Bulgakov)《大師與瑪格麗特》(The Master and Margarita)、保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等等。這些故事也激發了電影、音樂甚至電子遊戲的創作。然而,儘管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他是最受歡迎的靈體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祂在現代神秘學中的重要性卻有所減少。雖然祂不再以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面貌出現,但祂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一直伴隨著我們,並仍然在現代世界中存在,以「禁忌」知識誘惑我們前去追求,點燃我們對超越的渴望。這一點在路西法主義的精神中尤其明顯——即透過自我認識和自我犧牲來尋求力量。

左手路徑

浮士德的故事是一個啟蒙的故事,其中梅菲斯托費勒斯作為代表路西法的引導者,點燃了浮士德心中對知識和權力的渴望,並向他展示了能使他超越任何普通人的道路。這是左手路徑的啟蒙——人類渴望成為神的慾望。梅菲斯托費勒斯在浮士德心中扮演著伊甸園中蛇的角色——祂引導他走向解放之路,提供知善惡樹的果實,揭示創造與毀滅的秘密。整個傳說的主題是渴望、慾望和渴求,推動主角放棄整個生活,向未知敞開心扉。浮士德明白,要獲得他想要的知識,必須進入一個被禁止、黑暗和越界的領域。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神、他的宗教以及迄今為止所學到的一切知識。這與某些方面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相似,該思想認為人無法從未犯下的罪中獲得救贖,提倡追隨者沉溺於所有禁忌,因為他們相信這是唯一真正的救贖之路。在浮士德的案例中,這意味著轉向魔法而非哲學,選擇儀式而非單純的學習。

作為敵對者的象徵與啟蒙之路

在《聖經》中,敵對者(Adversary)引導亞當和夏娃進入知識的奧秘,向他們揭示了自我神化的道路。在浮士德傳統中,梅菲斯托費勒斯則作為敵對者的具現化,祂是「矛盾的靈魂」,質疑、顛覆價值觀、摧毀舊有觀點,並在人的意識中播下懷疑和猶豫的種子。這些種子在人的意識中可能導致超越或瘋狂,取決於我們能否駕馭敵對者所帶來的轉化力量。正是魔鬼、敵對者發明了挑戰和考驗,以測試啟蒙者的決心,如果沒有這種考驗,啟蒙便無法實現。在這種解釋中,梅菲斯托費勒斯是「否定之靈」,是原始無序、混亂和矛盾的力量,這種力量在許多創世故事中以各種形式和偽裝出現。這種無序的原則被詮釋為伊甸園中的蛇,通常與路西法/薩邁爾相聯繫,但普遍與左手路徑中的敵對者有關。祂是永恆進步和運動的靈,對抗宇宙秩序,激發人心中的超越慾望。歌德描繪的梅菲斯托費勒斯既聰明又不道德,非人性,能夠洞察人性的所有弱點和虛偽。在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中,他對應於道德中立的煉金術靈體墨丘利(Mercury),既不善也不惡。與此同時,祂又是一種與魔鬼相關的混沌之靈。這種矛盾的本質使祂能夠作為敵對者,質疑祂所遇到的一切,並指出替代的解決方案。

與阿里曼的黑暗對立

對於浮士德傳說的另一種現代詮釋,與「梅菲斯托費勒斯」這個名字的翻譯有關。該名字意指「避光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祂的本質是絕對的黑暗,是完全沒有一絲光芒滲透的黑暗的具象化。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將祂與波斯傳說中的黑龍阿里曼(Ahriman)相聯繫。在史坦納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中,阿里曼是物質和陰影的靈魂,是路西法的黑暗對應者(路西法是光明、智慧和一切進步的靈體)。作為黑暗的具體化,梅菲斯托費勒斯可以被歸入死亡之樹克里弗(Qlippoth)上代表黑暗、陰影和完全撤回光明的領域:反質點8薩邁爾。

陰影的本質與靈性發展

作為陰影的具現化,梅菲斯托費勒斯是收縮的原則,是收縮和撤回光明的力量,以便陰影的能量能夠進入。「陰影」是一個在心理學中常見的術語,榮格就曾將陰影描述為人格中所有黑暗和未知的方面,是一切被壓抑的意識內容,從未在生活中表達過的事物。它是人性中的黑暗面,是被壓抑和不想要的自我的儲存庫,因而被恐懼和迴避,以至於通常被視為邪惡,並被具象化為魔鬼。然而,在魔法中,陰影的意義比在心理學中更為廣泛。它涵蓋了被稱為「黑暗」和「邪惡」的物質、文化、宇宙和個人元素,所有在外部世界中遇到的事物都轉化為內在體驗。因此,陰影在我們自身負面、不愉快和創傷經歷的個人層面上運作,同時也透過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層面來體現。根據這一理論,所有外部衝動都會經過心理審查,令人厭惡與反感的事物會被推入潛意識的深淵。在那裡,它過著自己的生活,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與自我相整合的獨立力量,最終浮出水面,成為陰影的表現。在意識層面上,陰影可能導致多種障礙,無論是對於身體和情感健康,還是對於我們的精神生活,使我們無法在所做的任何事情中找到幸福、平衡和滿足。在分析心理學中,與陰影一起合作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於以有意識的方式整合這些被壓抑的方面,從而重新獲得對我們生活的控制,無論是世俗的還是精神的。出於同樣的原因,在靈性道路上與陰影合作也很重要,那些否認與陰影工作必要性的靈性道路,通常無法實現真正的超越或成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