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iathan
利維坦
在世界上許多文化和主要文明中,都有出現了龍或蛇。中國、中美洲、北歐……以及整個近東地區,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今天的主角是近東之龍——利維坦,又稱末日龍、七頭獸、海洋怪物、風暴與雷電之主和亞特蘭提斯之主。

詞源
利維坦這個名字源於古希伯來語,意為「扭曲」或「盤旋」。當《舊約聖經》被翻譯成希臘語時,這個名字被翻譯為「龍」。
利維坦在《舊約聖經》的幾本書卷中都有被提及,例如《詩篇》(Book of Psalms)、《約伯記》(Book of Job)、《以賽亞書》(Book of Isaiah)、《阿摩司書》(Book of Amos),以及《以諾書》(Book of Enoch)。
《約伯記》中的利維坦其實是古代迦南神祇羅坍(Lôtān)的一個面向,羅坍是海神亞姆(Yam)的僕人。在迦南神話中,亞姆被迦南神祇哈達德(Hadad)擊敗,而這一段則被猶太教吸收後改編為「利維坦將被耶和華擊敗」。
通史
除了亞姆VS哈達德和利維坦VS耶和華之外,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龍母提阿瑪特(Tiamat)也有跟馬爾杜克(Marduk)戰鬥過,結果敗給了馬爾杜克。這些文化中的原初混沌之龍戰敗於人形神的故事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神話傳統如何處理龍或蛇作為混亂力量的象徵的主題。此外,這些故事也延伸到其他文化中的龍和世界蛇故事,例如埃及的阿佩普(Apep)VS拉(Ra)和北歐的耶夢加德(Jörmungandr)VS索爾(Thor),顯示了這些神話在跨文化層面上的共通性和影響力。而這種英雄對抗大龍/大蛇的故事被稱為混沌戰鬥(Chaoskampf)。
我們從名字上也能看到利維坦誕生於猶太神話的路徑:提阿瑪特之名演變為提坦(Tietan)並流入迦南成了羅坍,羅坍後成了利維坦。這個過程展示了原始蛇形或龍形力量在古代近東文化中如何持續存在和演變。這種持久的神話傳承表明,蛇形/龍形的力量作為一種象徵,深深根植於這些文化的集體意識中,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不斷重新詮釋和變化。
我們可以注意到,龍形/蛇形神祇的知識體系貫穿了全球人類的文化,即使這些文化之間地理上彼此分隔且彼此未必直接接觸。這種廣泛的共通性引發了一種假設,即古代可能存在過一些母文明,如亞特蘭提斯(Atlantis)或穆大陸(Mu),這些文明有著崇拜龍形/蛇形的力量,結果這些文明可能在某重大災難後被毀滅和分散。
占星術
天龍座(Draco)是第八大星座(1082.952平方度),位於天球北部第三象限,最早由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2世紀引用。
在前2,850年,由於地球的軸向擺動,天龍座α右樞(Thuban)是距離天球北極最近的星星,也就是當時的北極星,而非今天的小熊座α勾陳一(Polaris)。值得一提的是,吉薩金字塔(Giza pyramid)中有一條通道正指向右樞。
《約伯記》3:8:「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利維坦)的咒詛那夜」。古代文化中,天龍座有時被視為吞噬天體(如太陽或月亮)的龍,尤其在日食或月食時更為明顯。此外,天龍座也有被認為與伊甸園中讓夏娃(Eve)獲得知識與智慧的蛇有關。
禁果與蛇的故事源自希臘神話。百頭巨龍拉頓(Ladon)的任務是守護女神赫拉(Hera)的婚禮禮物:一棵金蘋果樹。海克力斯(Heracles)在祂的十二項勞動中完成了盜取金蘋果的任務,而這項任務當然也包括擊敗拉頓;這段神話再次驗證了先前提到的龍/蛇VS人的集體意識。在故事的最後,赫拉將拉頓提升至空中以作紀念,成為天龍座。
根據羅馬人的說法,天龍座是一位泰坦(Titan),祂與奧林匹斯山的神祇作戰,但被強大的智慧女神米娜瓦(Minerva)擊敗,並被拋入天空中固定在那裡,成為了星座。
天龍座代表了天上的海底輪(Mūlādhāra),並且對應我們的海底輪。天龍座也與智慧、力量和保護有關。
猶太教靈知
在猶太教傳統中,利維坦是耶和華的敵人,象徵著邪惡、傲慢、黑暗和混亂。作為一條七頭蛇,利維坦成為了魔鬼(Devil)的另一個面貌。
《舊約聖經》描述了利維坦是耶和華必須面對和戰鬥的最危險敵人。這無疑是極高的讚譽。
根據《以諾書》,利維坦和貝赫莫特(bəhēmōth)將在審判日被分開,然後「這兩頭怪物都將被擊敗,利維坦將被殺死,她的屍體將在義人的宴席上被供奉。神將用利維坦的皮膚製作帳篷,給最虔誠的人製作帶子、項鍊和珠寶」。貝赫莫特是一隻巨大的原初混沌生物,可能是大象、河馬、犀牛或水牛。貝赫莫特代表大地並且是雄性,利維坦代表海洋並且是雌性。而除了祂們兩位之外,還有第三位,名叫席茲(Ziz),是天空中的原初混沌生物。

在《以賽亞書》中,利維坦被描述為塔寧伊弗(Tanin'iver),是薩邁爾(Sammāʾēl)和莉莉絲(Līlīth)性結合後的產物,也是莉莉絲的坐騎。利維坦也被認為是曬衣陀乃(Shaitan),即「古老的蛇/龍」。利維坦是深淵的主宰,據說它棲息於地中海,體長482.8032公里。
基督教靈知
在基督教傳統中,利維坦經常被認為是撒旦,或者被描述為服侍撒旦的墮天使之一,有時也被視為拉哈伯(Rahab)的化身或同一實體。拉哈伯常被描述為「死亡天使」。這種認識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對於海中怪物與黑暗或邪惡力量的聯繫,這些屬性也經常與「魔鬼」的形象相聯。
多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將利維坦描述為「嫉妒的邪靈(Demon)」。德國主教彼得·賓斯菲爾德(Peter Binsfeld)在1589年發表了一份邪靈及其相關罪惡的列表,他也將利維坦與嫉妒罪相聯。
在《亞伯拉梅林之書》(The Book of Abramelin)中,利維坦被認定為四魔王之一。在海因里希·科尼利厄斯·阿格里帕·馮·內特斯海姆(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 von Nettesheim)《神秘哲學三部曲》(Three Books of Occult Philosophy)中,利維坦被歸類為兩位主魔之一(另一位是貝赫莫特)。在賽巴斯欽·米卡艾利斯(Sébastien Michaëlis)《悔罪者的可敬歷史與轉化》(Histoire Admirable de la Possession Et Conversion d'Une Pénitente)中,利維坦被描述為一位魔鬼王子,祂誘惑人類使其陷入異端邪說,而祂的主要敵人是聖彼得(Saint Peter)。這一揭示據說是在一次驅魔儀式中,從被附身的修女身上的哥特式魔鬼比利士(Berith)那裡得知的。
諾斯底靈知
在諾斯底文獻中,利維坦被描述為世界的靈魂和宇宙的開始與結束。祂被視為內在混亂的元素,而這種混亂正是創造和轉化過程中的一部分。此外,祂也是每個人類靈魂中潛藏的神聖潛能。
奧菲斯教派(Ophites)是諾斯底的一個分支,他們崇敬伊甸園中的蛇,因為它使人類獲得了被耶和華剝奪的善惡知識。他們認為利維坦和貝赫莫特是人類靈魂必須經歷的階段,經歷後才能達到至福。對奧菲斯教派來說,利維坦是世界的靈魂,與環繞一切並吞噬自己尾巴的銜尾蛇(Ouroboros)同一。
對諾斯底主義者來說,由於蛇是世界的靈魂,它永遠不會被真正擊敗,因為它會再次復活,因為龍/蛇是永恆的。
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基督教的主要競爭宗教是摩尼教(Manichaeism)。該宗教基於祆教(Zoroastrianism)和諾斯底主義,認為利維坦被一位名叫桑楊沙(Samyaza)的墮天使的兒子們所殺。桑楊沙是《以諾書》中看守天使(Watcher)的領袖之一。
左手路徑靈知
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嘗試了這個需為期六個月的亞伯拉梅林儀式,該儀式旨在與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Holy Guardian Angel)交流,並涉及召喚地獄的統治者,其中之一就是利維坦。
利維坦的希伯來文לויתן(LVYThN)出現在巴弗滅(Baphomet)印記上,這個印記代表莉莉絲和薩邁爾的聯合,象徵著一種環繞且永恆的力量。這個印記由安東·桑多爾·拉維(Anton Szandor LaVey)從艾利馮斯·李維·扎赫德(Éliphas Lévi Zahed)那裡獲得,後成為了撒旦教會(Church of Satan)的官方標誌。
拉維遵循《亞伯拉梅林之書》中所呈現的魔鬼層級,在《撒旦聖經》(The Satanic Bible)中將利維坦列為地獄四君王之一,並將關於利維坦的章節命名為〈利維坦之書:怒濤之海〉(Book of Leviathan: The Raging Sea)。
肯尼斯·格蘭特(Kenneth Grant)《外部之門》(Outer Gateways)中說道:「魔法之光被認為存在於知識(Da'at):它與印度哲學中的昆達里尼(Kuṇḍalinī)相同,也與蒙古民族的觀世音(Kwan-se-on)相同。它就是蛇形能量本身:偉大的蛇形利維坦啊,居然被盲目者稱為邪惡以掩蓋其神聖性」。
邁克爾·安傑洛·艾奎諾(Michael Angelo Aquino)《魔鬼論》(The Diabolicon)中寫道:「在神或天使、魔鬼或人類之前,只有利維坦,作為連續性和永恆存在的原則」。
龍族(Draconian)靈知
莉莉絲之洞(Cave of Lilith)可以比擬為尾脊的海底輪,其中昆達里尼之蛇在此盤繞。它是人類微妙身體中的第一個力量區域,在龍族傳統中稱為「利維坦之窟Lair of Leviathan」
在龍神傳統中,在生命之樹中卡巴拉則是「夜之女王的子宮」。
利維坦伴隨著閃電和雷霆降臨,撕裂天空。這象徵著龍神啟示的降臨,如閃電般震撼意識,並以龍口的火焰轉化它。一旦我們踏上這條道路,開始隨著這股力量流動,龍的火焰將逐漸燒盡任何阻礙我們追求神性的障礙。
在龍族傳統中,利維坦既是內在的龍也是外在的龍——既是所有創造和毀滅的原始力量,也是人類內在的進化潛力,它連接著我們與龍的火花。在宏觀層面上,利維坦是宇宙的起始,是原始的宇宙力量,促成了宇宙的形成。在微觀層面上,利維坦代表著持續轉化和超越時間的內在來源,是激活並聯繫自我所有過程的原則。它是「上」和「下」——內在和外在的力量,世界的靈魂和內在的火焰與神聖火花。
利維坦,作為龍神三位一體中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由光明與陰影的雙極摩擦所產生的電能或張力。祂是火蛇在更微妙的意識層面上被稀釋的形態,也是深淵本身,但「以另一種方式」。
利維坦是連結靈魂體和物質體的力量。祂代表了透過動態變化來實現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祂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是喚醒並聯結自我本質的原則。你可以透過沉浸於潛意識的深處,透過夢境和幻象,將未知的衝動帶到意識的光明中來找到利維坦。這個過程是左手路徑的核心部分,修行者透過深入內在核心尋找潛力,以塑造內在和外在的現實。透過走在利維坦的道路上,我們變得像利維坦那樣,即成為分離於所有宇宙結構的神聖存在。我們要努力的就是意識到並掌握神聖火花,即利維坦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