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phomet
巴弗滅
舊譯巴風特,又稱安息日之羊(The Sabbath Goat)、門德斯的山羊(The Goat of Mendes)、千年不老之羊、黑暗之羊、猶大之羊。
有些修行者將巴弗滅視為阿卜拉克薩斯(Abraxas),對於九角秩序會(Order of Nine Angles,,O9A)的修行者來說,巴弗滅是迦梨(Kālī)或莉莉絲(Lilith)的化身。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巴弗滅代表人類在煉金術變換過程中超越二元對立(男/女,好/壞,上/下,創造/毀滅),達到神性狀態的類魂(Egregore)或集合意識。
在其他體系中,祂被稱為安息日之主(The Sabbath Lord)、潘(Pan)、有角神(Horned God)。
歷史上,在埃及門德斯(Djedet,Mendes是這個詞的希臘語寫法)所崇拜的神是公羊神,稱為巴奈布杰特(Banebdjedet,意為「杰特之主的巴」,被稱為「門德斯之主」),祂是歐西里斯(Osiris)的靈魂。
著名的神秘學者艾利馮斯·李維(Éliphas Lévi)將這個形象與馬賽塔羅牌(Tarot of Marseilles)中的大阿爾克那(Major Arcana)XV牌魔鬼結合,重新構想為一隻公山羊,並賦予它「阿內普(Anep)的交配者和門德斯地區的授精者」的角色。
巴弗滅源自中世紀拉丁語Baffumettus或Baffometi;奧克語(Occitan language):Bafomet或Bafometz,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Poor Fellow-Soldiers of Christ and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簡稱聖殿騎士團)被指控崇拜的神祇,隨後這名字被納入超自然和神秘傳統。巴弗滅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1307年開始的聖殿騎士團宗教裁判所審訊記錄中。
自1856年以來,巴弗滅這個名字與李維所繪製的「安息日之羊」形象聯繫在一起,這個形象包含了代表「宇宙總和」的二元元素(例如,男/女,善/惡,上/下)。一方面,李維的意圖是象徵他所提出的「對立平衡」概念,這對他的星光(Astral Light)磁流思想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巴弗滅代表了一種導致完美社會秩序的傳統。
.png)


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的願景
李維的巴弗滅在阿萊斯特·克勞利於20世紀初建立的神秘體系——泰勒瑪(Thelema)的宇宙觀中成為了一個重要人物。巴弗滅出現在諾斯底天主教會(Ecclesia Gnostica Catholica)的信條中,這一信條在諾斯底彌撒(Gnostic Mass)中由會眾誦讀,其中一句為:「我相信蛇與獅子,神秘中的神秘,以他的名義,巴弗滅」。
對克勞利來說,巴弗滅進一步代表了精子具有的靈性,同時也象徵著性魔法所產生的「魔法之子」。因此,巴弗滅代表了對立面的聯合,尤其是神秘地體現在混沌(Chaos)與巴巴倫(Babalon)的結合中,並在生物學上體現在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形成的受精卵中。
克勞利提出,巴弗滅源自密特拉之父(Father Mithras)。在他的《阿萊斯特·克勞利的懺悔錄:自傳》(The Confessions of Aleister Crowley: An Autohagiography)中,他描述了導致這一詞源學說的情況:「我在東方聖殿騎士團(Ordo Templi Orientis)中將巴弗滅作為我的座右銘。六年多來,我一直試圖找到正確的拼寫方式。我知道這個名字必須要有八個字母,並且數字和文字的對應必須能夠表達這個名字的意義,以確認學術研究所發現的內容,同時解決考古學家至今未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名字的一個理論是,它代表了『智慧的洗禮(βαφὴ μήτεος)』;另一個理論是,它是表示『密特拉之父』的變體。我按照巫師的拼寫方式加總這個詞,得出了數字729。雖然這個數字在我的卡巴拉研究中沒有意義,然而它在作為9的立方體上是合理的。希臘詞『κηφας』是耶穌賜予彼得的神秘頭銜,作為教會的基石,這個詞的數值也是729。這說明巫師的解釋是合理的!巫師解決了詞源問題,並說明了聖殿騎士團為何將他們的偶像稱作這一名字。巴弗滅是密特拉之父,是聖殿的基石」。
九角秩序的願景:安東·隆恩(Anton Long)《巴弗滅魔法書》(Grimoire of Baphomet)
根據黑暗傳統,巴弗滅是一個陰森的非因果實體,被描繪為一個成熟的人類女性,從腰部以上赤裸,手中握著一個流血的年輕人頭顱。祂是黑暗暴力女神 - 真正的地球女主宰——人類曾經將活體獻祭給巴弗滅,而且現在仍然向她奉獻犧牲。作為黑暗實體之一,作為黑暗神(黑暗不朽者)的吸血鬼女王,她也是一個變形者,能夠在因果維度中出現並假裝成人類形式,因此可以在地球上與我們同在。傳統上,當進行人類剔除或者透過邪惡魔法引發戰爭和衝突時,巫師們會將他們選擇的犧牲品奉獻給巴弗滅。
.jpg)
歷史
巴弗滅這名字在1098年7月出現在法國十字軍里布蒙的安瑟莫(Anselm of Ribemont)關於安條克圍城戰(Siege of Antioch,1097年10月20日~1098年6月28日)的一封信中:「當第二天黎明來臨時,他們(安條克的居民)大聲呼喊巴弗滅;而我們在心中默默祈禱上帝,然後我們發起進攻,將他們全部趕出城牆外」。
阿吉萊爾的雷蒙德(Raymond of Aguilers)報告說,遊唱詩人使用「Bafomet」一詞來指代穆罕默德(Muhammad),而「Bafumaria」則用來指代清真寺。「Bafometz」這個名字後來在1195年左右出現在普羅旺斯詩人加沃當(Gavaudan)《先生們,為了我們的罪孽》(Senhors, per los nostres peccatz)中。大約在1250年,普羅旺斯詩人奧斯托克·達奧爾亞克(Austorc d'Aorlhac)在哀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Seventh Crusade,1248年~1254年)失敗的詩中再次使用「Bafomet」來指代穆罕默德。在拉蒙·柳利(Ramon Llull)《擺脫幼稚的教條》(Libre de la doctrina pueril)的奧克語譯本中(現僅存世四篇),有一篇的標題就是「De Bafomet」。
據稱巴弗滅被中世紀的聖殿騎士團奉為神。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987年~1328年)國王腓力四世(Philippe IV)在1307年10月逮捕了許多法國聖殿騎士,並對他們進行酷刑,迫使他們承認罪行。同年的聖殿騎士審判記錄中出現了巴弗滅的名字。聖殿騎士被指控超過100項罪名,包括異端、同性戀、對十字架吐口水和小便、淫亂等。但其實大多數指控都值得懷疑,因為這些指控早先也曾用來對付卡特里派(Catharism)和腓力四世的許多敵人;在此之前他還綁架教宗波尼法爵八世(Pope Boniface VIII),並對其提出幾乎相同的指控。然而,西恩·馬丁(Sean Martin)表示,《希農羊皮卷》(Chinon Parchment)表明聖殿騎士確實對十字架吐口水,並且這些行為旨在模擬當一名十字軍如果被撒拉森人(Saracen)俘虜時可能遭受的屈辱和酷刑,且他們被教導如何「僅以心理而非心靈上」的背教。
邁克爾·哈格(Michael Haag)認為,模擬崇拜巴弗滅的行為確實是聖殿騎士團入會儀式的一部分:羅馬法庭公布的起訴書中提到……「在所有的省份,他們都有偶像,也就是頭顱,有些有三個臉,有些只有一個;有時是人類的頭骨……他們在集會中,特別是在大章會議中,會將這個偶像奉為神祇、救主,說這個頭顱可以拯救他們,賦予團隊所有的財富,使樹木開花,使大地的植物生長」。
在這些可疑的供詞中多次提到了巴弗滅這個名字。彼得·大衛·帕特納(Peter David Partner)《聖殿騎士團與他們的神話》(The Knights Templar and their Myth)中指出:「在聖殿騎士團的審判中,主要指控之一是他們被認為崇拜異教偶像頭,被稱為巴弗滅。一些聖殿騎士否認了對此物件的任何了解,而其他人在酷刑的逼迫下則將其描述為一隻貓,或者是有三個臉的頭顱。然而,聖殿騎士團確實擁有幾個用鍍金的頭顱製成的聖物箱。有一顆據說是聖女歐斐米(Euphemia)的頭顱,又或是雨果·德·帕英(Hugues de Payens)的頭顱。凱倫·拉爾斯(Karen Ralls)指出,在聖殿騎士團的教義或其他中世紀時期的聖殿騎士團文件中,並沒有出現任何具體的巴弗滅證據。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巴弗滅這個名字是「穆罕默德」的古法語誤讀,解釋是一些聖殿騎士團成員在海外十字軍國家的長期軍事佔領期間,開始將伊斯蘭教思想融入他們的信仰系統中。這一現象被宗教裁判官視為異端,但並有文獻記錄。海倫·J·尼科爾森(Helen J. Nicholson)則認為這些聖殿騎士團「被指控成為穆斯林」。中世紀的基督徒認為穆斯林是拜偶像的,並且將穆罕默德奉為神明,其中mahomet在英語中演變為mammet,意指偶像或假神。這種偶像崇拜在幾首歌的故事詩中都在指穆斯林。例如,1300年的一首有關聖奧諾拉(St. Honoratus)的普羅旺斯詩中出現了Travagan一詞,指的是穆斯林的神。《西蒙·普伊的歌》(Chanson de Simon Pouille)中,有一位撒拉森偶像被稱為Bafumetz。